GTA最大的亲子生活资讯服务平台

美国畅销书作家发现“成功的公式”,这比天赋和努力更重要

天才陨落,总是引人无限遐思。

美国有个“天才代言人”兰根,智商195分(爱因斯坦是150分),而普通人的智商一般只在100分上下。他有多“天才”

6个月大开始说话,3岁自主阅读,5岁问出“上帝是否存在”等哲学问题,10岁阅读波兰物理学理论著作,还可以在完全不上课、只在监考老师来之前瞄一眼教材的情况下,在一门外语考试中拿A,甚至连SAT考试,中途睡着最后还能拿高分。

他不仅精通学术,艺术也能达到顶级水平,弹吉他可以和专业人士媲美,画画能以假乱真。

美国畅销书作家发现“成功的公式”,这比天赋和努力更重要

兰根

按照惯常路线,兰根或许会成为教授学者甚至诺贝尔奖获得者,但正如无数令人遗憾又诧异的“伤仲永”,成年后的兰根,仅用一个“惨”还不足以形容

上了两次大学,但蹉跎数年没有一份大学文凭;在工地做过苦力,在船上捞过海鲜,在工厂做过低级文员,在酒吧当过几年保镖。如今50多岁,在一家农场生活。

他倒也是没有放弃学术,自创了一套叫做“CTMU”的“宇宙的理论认知模型”,但因为没有正规教育背景,写论文投稿从来都是石沉大海,因为编辑认为“这个只上了一年半大学的家伙,根本搞不清自己在说什么”。

就这样,一位本可能对世界产生影响的天才,陨落了。

这几十年里,到底发生了什么?这也是“网红怪才作家”马尔科姆·格拉德威尔,专门写了一本书去追问的问题。而答案,都写在那本轰动世界的经典著作《异类》中。

格拉德威尔

美国畅销书作家发现“成功的公式”,这比天赋和努力更重要

马尔科姆•格拉德威尔(Malcolm Gladwell)被《快公司》誉为“21世纪的彼得•德鲁克”,曾是《华盛顿邮报》商务科学专栏作家,目前是《纽约客》杂志专职作家。2005年被《时代》周刊评为全球最有影响力的100位人物之一。他的代表作品《引爆点》、《异类》、《眨眼之间》均创造了书市神话。《纽约时报》更是把格拉德威尔对社会思潮的影响称为“格拉德威尔效应”(Gladwell Effect)。

《异类》最为人所知的地方,可能是鸡汤博主们的最爱提的“1万小时定律”,强调“成功最重要的是个人努力”。

但最近重读这本已经出版6年的书,我却发现了令人出乎意料的结论——几乎没有一个伟大的人,只靠艰苦卓绝的个人努力获得成功,反而,成功=才智+社会环境+机遇+勤奋,缺少了其中一两个因素,境遇就会大有不同,而家庭教育的对成功的加持,可能还是被我们低估了。

根据此书,我做了一张“成功体系图”,并将在下文分享几个关键的成功元素。不保证格拉德威尔的观点完全客观正确,但或许也是一扇看待世界的新大门。

美国畅销书作家发现“成功的公式”,这比天赋和努力更重要

美国畅销书作家发现“成功的公式”,这比天赋和努力更重要美国畅销书作家发现“成功的公式”,这比天赋和努力更重要

01 。

总以为成功靠“一万小时定律”

却忽略了机遇的力量

一万小时定律,顾名思义就是“如果你想要专业领域的极致成功,后天努力必须至少达到一万小时”。

但遗憾的是,可能只有5%完整读过《异类》的人才会发现,要让一万小时的努力练习达到想要的效果,除了勤奋努力,还需要2个必要前提:一个是资源,一个是机遇。

我们举个比尔盖茨的例子。

他的成功有两个通行的版本,一个是“他有一个富裕的家庭,父亲是律师兼慈善家,母亲是成功的女商人、银行总裁,他的第一笔大买卖就是妈妈帮忙的,所以他的成功靠家庭资源”;另一个版本是“他非常聪明,是数学天才、编程天才,又有野心,他成功是靠聪明才智”。

美国畅销书作家发现“成功的公式”,这比天赋和努力更重要

△比尔盖茨和他的父母

这两个版本都有道理,但忽略了一个“隐秘”的因素:机遇。比尔盖茨的成功配方,其实是“天才+家庭+勤奋+机遇”,甚至可以说,正是这些机遇,才让他得以利用父母的资源和自身聪明才智,在电脑编程领域勤奋够一万小时,打下了微软创立最重要的能力基础。

机遇一
1968年,比尔盖茨7年级,转学进入了私立中学西雅图湖滨学校,第二年,学校创建了一个电脑俱乐部,用的系统是最新系统“分时系统”,比尔盖茨也因此有了大量时间学习编程。
机遇二
当时上机非常贵,所幸学校资金雄厚,家长也有钱,持续追加经费让孩子们使用电脑。
机遇三
家长经费用完以后,比尔盖茨的编程之旅面临“断供”的可能,但恰巧,一个家长的公司需要利用周末,用学校的电脑测试公司程序,作为交换,他可以赞助学生获得一些上机时间。于是,比尔盖茨有了更多时间练习编程,每天放学都会编程到晚上。
机遇四
后来这个公司倒闭了,比尔盖茨正好流连在华盛顿大学计算中心门外,碰巧被一家里面的信息科技公司雇佣进去编写软件,报酬是“免费上机”,于是比尔盖茨在7个月内,拥有了1575个小时的练习编程时间。
机遇五
好景不长,当时十五六岁的比尔盖茨和同学因为偷密码,被开除了。又是恰巧,同学在华盛顿大学找到一台凌晨3-6点空闲的电脑,比尔盖茨就每晚半夜溜出家门去编程(这也是他后来对华盛顿大学捐助格外慷慨的原因)。
机遇六
一家公司当时急需熟练编程的人,而比尔盖茨彼时已经有过超过数千小时的练习,因此成功被人推荐进去,整整一个春季都在那里工作,并且跟着一位技术非常牛的上级学了更多编程知识。
美国畅销书作家发现“成功的公式”,这比天赋和努力更重要

因此,从8年级到高中毕业,比尔盖茨一次次都能遇到贵人和机遇。直到他在哈佛读到大二,辍学开公司的时候,已经不间断练习编程7年了,做好了迎接机遇最充分的准备。他自己都说:“我获得的这一切,都是一系列不可思议的运气的积累”。

其实这还没完,如果我们放眼到当时的大时代背景,还会发现惊喜。

1975年1月,是个人电脑时代的起点,如果恰恰在这一年,已经拥有了熟练的电脑技术,并且做好了进入这个行业创业的准备,那么一定是所向披靡的。而且年龄还得“正好”,20、21岁左右最合适——如果太大,可能已经找到了稳定的好工作,不太轻易出来创业;如果太小,可能还没读完高中。

1975年比尔盖茨多少岁?20岁。

他此时拥有什么?天分+家庭资源+勤奋,以及1975年“个人电脑元年”的巨大机遇

所以说,比尔盖茨不仅是万里挑一,可能是世界上百万里挑一的“幸运儿”。成功不仅仅是天分和努力的成果,更是资源、机遇和环境一同促成的结果。

美国畅销书作家发现“成功的公式”,这比天赋和努力更重要
△这才是锦鲤本鲤

02 。

家庭教育对成功的加持

很可能被我们低估了

家庭资源,除了硬性投入,其实还有非常重要但总被低估的一点——软性能力的培养

让我们再来深挖,文章开头“陨落天才”兰根的成长史。

尽管拥有超常智力,兰根却拥有一个被混乱、贫穷、暴力和频繁搬家充斥的童年。母亲和4个丈夫生了4个孩子,兰根出生前父亲就失踪了,而继父只会用拳头让孩子们听话。

他的教育,也是各种坎坷和遗憾的叠加。

小时候在乡下上学,学校根本没注意到他的天赋,也就没有额外帮助;中学毕业时,他获得了两所大学的全额奖学金,一个是俄勒冈的里德学院,一个是芝加哥大学,他选择了前者。进入里德学院以后,他发现自己和来自城市的同学格格不入,没有共同话题,只能独来独往躲在图书馆。

美国畅销书作家发现“成功的公式”,这比天赋和努力更重要

俄勒冈的里德学院官网,这里也是乔布斯的母校

祸不单行,大二时,他下一年的奖学金泡汤了,因为她妈妈忘了填申请表中“经济状况”的一项。他去找学校理论,学校如实告知原因并表示爱莫能助,兰根心里自此埋下了一颗仇恨的种子——“学校事不关己,高高挂起,从来不关心学生,没有辅导,没有提醒,什么都没有”。

于是兰根选择离开学校,第二年又考进蒙大拿州立大学。而这次,他又一次没能和学校搞好关系——他住得太远,车又经常坏,没钱修,就和系主任申请把自己的课从早上调到下午,结果还是遭到了拒绝,“看了你在里德学院的成绩单,我觉得你有必要尝一下每个求学者必须经历的艰辛”,系主任说。

这一次,彻底让兰根自断了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路——退学,继而人生持续滑坡,再也没起来过。

难以置信,一个智商超群的天才,竟会因为忘填奖学金申请、被教授拒绝调课这样的小事,而断了自己的教育后路。但格拉德威尔认为,恰恰是这些“小事”,却成为了兰根走向广阔世界的障碍。

美国畅销书作家发现“成功的公式”,这比天赋和努力更重要

△马男的“生活就是到处碰壁”曾引起很多人的共鸣,却不知道造成这个结果的本质可能只是“小事”

兰根的家庭背景,决定了他缺乏一种非常重要的特殊技能—“实践智力”(paractical intelligence),即“知道该向什么人说什么话,该在什么时候说,怎样说才能达到最好效果”,这个技能之所以重要,是因为可以帮我们正确了解形势,从而获得你想得到的东西。

实践智力从哪儿来?家庭

有一本非常有名的书叫做《不平等的童年》,里面就说了这种智力的培养模式,也就是中产家长喜欢采用“协同培养”:

寻找一切机会,培养孩子打交道的能力,帮孩子熟悉社会中的游戏规则。他们希望孩子学会与他人合作,学会如何舒服地和成年人打交道,在必要的时候清晰表达自己的观点。

一旦遇到不公正对待,会鼓励孩子据理力争,和权威讨价还价。最终,这些孩子形成了“权利”意识,能游刃有余地维护自己的利益,乐意分享信息,甚至会用聪明、流畅的办法,要求老师调整办事程序以满足自己的需要。

而对比他们,蓝领家庭的孩子,类似熏陶几乎为零。相反,他们震慑于权威,遇到事情不发牢骚,逆来顺受,不知道如何维护和争取自己的利益。兰根就是这样,他不懂如何借力为自己所用。

所以,兰根一次次在和同学、学校、权威打交道时失败,让他不断错过机遇,铸成了今天的平庸。更令人深思的是,曾有关于天才儿童的研究发现,处于下层社会家庭的天才少年,几乎没有一个仅依靠智力获得成功,因为驰骋社会很关键的软性技能,他们没有。

美国畅销书作家发现“成功的公式”,这比天赋和努力更重要

△智商比爱因斯坦还高的兰根就这样泯然众人

03 。

民族文化对我们成功的影响

可能比想象中要大

如果我们把眼光,从个人和家庭转向更久远的历史长河,还会有更奇妙的发现——千百年来世世代代所处的文化背景,一直在影响我们和后代的成功路径,比如“亚洲人学数学更成功”、“亚洲人工作更勤奋”这两件事。

数学好”:是因为我们母语是中文

给你一串数字,看看几秒能记住:4 8 5 3 9 7 6.

答案揭晓

如果你说英语,只有50%的可能在20秒内记住;如果你是中国人,恭喜,你几乎能在3秒内正确记住它们。

一本名叫《数感特征》的书中说:中文的数字非常简洁,你可以在25毫秒以内读完一个数,而英语数字的发音,需要33毫秒左右。简而言之,英语数字比中文数字记起来更慢。

还有,英语数字记起来也更难,因为读法是高度不规则的,比如eleven, twelve, thirteen和fifteen,而且50、30、20和5、3、2的发音也很不一样。中文数字就很简单,只要会读1-10,就会读所有数字,记得也快。

这种语言结构的差异,意味着亚洲儿童的数学启蒙就比美国儿童快。4岁中国儿童能平均数到40,而美国儿童5岁才能数到40,单是数数,美国儿童已经落后一整年。

另外,逻辑运算方面,中西方也有类似差异。

英语母语的孩子计算37(thirty-seven)+22(twenty-two),首先要把文字转换为阿拉伯数字,才方便计算;而亚洲孩子,不需要做语言转换这一步,直接得出答案。

启蒙快、数数快、运算快,让亚洲孩子一开始就有体验良好的开始,他们会更有自驱力、更喜欢数学,也就会更努力,进入一种良性循环。所以亚洲人数学好,也就水到渠成,而很少人能想到,这个优势,竟是我们的中文母语带来的。

美国畅销书作家发现“成功的公式”,这比天赋和努力更重要

勤奋”:是因为我们来自种稻民族

母语让我们的数学启蒙更顺利,而让亚洲孩子更勤奋学习的动力,可能在五千年前就已经种下了种子——稻米

种稻技术发源于中国,历史可以上溯至几千年前。现代人可能不知道,种水稻真的不是一般的辛苦。

一是中国人口众多,人均不大的稻田需要出产更多的粮食,而增加产出,绝大多数农民无法依靠机械化,只能靠更熟练的技术、更精确的耕种时间,和更多的汗水。

二是在中国南方,种稻农民几乎一整年都无法闲下来,即使短暂的旱季也要做其他农活,有专家估计,从事水稻耕种的亚洲农民,一年工作约有3000多小时。

但这样的辛苦,其实农民们是甘之如饴的,因为付出越大,收获越大,卖了粮食可以养活一家人,改善生活,所以我们也有了诸多鼓励勤劳付出的农耕诗词和谚语:“春种一粒粟,秋收万颗子”、“谁知盘中餐,粒粒皆辛苦”、“一年忙到头,吃穿不用愁”。

所以,“勤奋并享受这种状态”,几乎是刻在我们基因里的,而稻田中产生的文明精华是:通过勤奋工作,在巨大的不确定性和贫穷中,寻找人生的真正价值。

美国畅销书作家发现“成功的公式”,这比天赋和努力更重要

如果读完本文或读完《异类》这本书后,你曾因为没有好的家庭积累、没碰上比尔盖茨般的绝佳机遇而失落,至少我们应该庆幸,比起同等条件的地球另一半同龄人,中国文化就已经给了我们“数学好”、“勤奋“这两个天然禀赋。即便没有大机遇,小机遇来临的时候,相信我们还是接得住的。

而这,也是格拉德威尔绘制的这张“成功全景图”中,我们这些渺小的个体最能掌控的一点。

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(爸爸真棒)

Subscribe
提醒
0 评论
Inline Feedbacks
View all comments
0
Would love your thoughts, please comment.x
()
x